“先祭谷公,后祭祖宗。”这一先一后,生动诠释了“入党为什么、当了干部做什么,身后留点什么”的历史之问。热爱人民、一心为民的人,必然受到人民的热爱,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。
“举首不见秃头山,下看不见飞沙滩,上路不被太阳晒,树林里面找村庄。”如今的东山绿树环抱、花田掩映,当年谷文昌描绘的愿景早已变为现实。谁能想到,昔日东山,风沙肆虐,旱涝为害,一片荒凉。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:春夏苦旱灾,秋冬风沙还;一年四季里,月月都有灾。一年里,6级以上大风天达150多天,森林覆盖率仅为0.12%;百年间,风沙不断吞没家园,外出当苦力、当乞丐的十之有一。
1950年,谷文昌随部队南下至福建,在东山县工作14年,其中任县委书记10年。“筑堤拦沙、种草固沙、造林防沙”,经过调查研究,形成初步治沙方案。然而,种树不易,规律难寻,自1954年起先后8次大规模植树,均以失败告终。“不治服风沙,就让风沙把我埋掉”,谷文昌率领东山人民在飞沙滩上“旬旬种树”。定时观察气候、湿度、风向、风力对新种木麻黄回青、成活的影响,终于摸清规律,总结出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点。
漫山木麻黄,正是东山岛蜕变的关键,也是谷文昌在东山树起的一座丰碑。至1964年,全县造林8.2万亩,其中400多座小山丘、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变绿,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“绿色长城”,治服了“神仙都难治”的风沙,把一个荒岛变成宝岛,让海岛换了天地,让百姓换了人间。
政声人去后,丰碑在人间。凡谷文昌工作过的地方,只要提起他,人们都有说不完的敬重、道不完的思念、言不尽的呼唤。植树造林、治理风沙、修建水库,谷文昌总是冲在一线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谷文昌提出把“敌伪家属”改为“兵灾家属”的建议,一项德政,赢得十万民心。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,全县四五百名生产队长大多能叫出名字来,东山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,村村寨寨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“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,把自己的腰杆挺直”,谷文昌对待身边人一贯严格,甚至显得“不近人情”。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几茬,他没有提拔重用一个人;招收别人进单位,偏偏不安排自己的5个子女入公职。哪怕是一辆自行车,他也不许家人碰一碰,因为自行车不是自家财产,它姓“公”。
“我要和东山的人民、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”,谷文昌长眠在赤山林场。50多年前,他带领干部群众栽下的木麻黄参天如盖,守护在墓旁,见证着这位“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、心中有戒”好干部的满腔热血、一片忠诚。